文章: 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作者: Wei Liu, Dragomir Anguelov, Dumitru Erhan
核心亮点
(1) 在不同层的feature map上使用网格法获取候选区域:
某种程度上SSD可以看做是YOLOv1和FasterRCNN的结合, 在不同layer的输出的不同尺度的feature map上划格子, 在格子上利用anchor
思想. 因此, . (YOLOv2也使用了Anchor的思想)
(2) 使用了数据增广, 难样例挖掘, atrous算法等trick大幅度提升精度和速度
这个其实算不上亮点, 只不过作者确实使用这些技术提升性能不少
(3) 相对于那些需要object proposals的两阶段模型, SSD方法全完取消了 proposals generation, pixel resampling 或者 feature resampling 这些阶段
论文细节
背景介绍
目前, 虽然Faster RCNN取得了很好的检测精度, 但是对于普通设备来说, Faster RCNN过于庞大, 计算时间太久, 不足以达到实时监测. YOLO虽然速度很快, 但是精度太低了, 达不到基本要求.
SSD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确定在不丢失过度精度的前提下, 提升检测的速度.
Single Shot Detector(SSD)
根据上图, 简单说一下SSD的关键要素
- 输入: 图像以及每个物体对应的ground truth boxes
- 多特征图谱的anchor思想: 在不同尺度的特征图谱上(如上图的4×4和8×8), 对每个位置上设置多个具有不同大小和长宽比的boxes, 称之为 default boxes.
- 输出: 对于每一个default box, 都会输出4个相对位移用于边框回归, 同时会输出所有类别的预测概率
- 匹配: 在预测阶段, 需要将这些 defaults boxes 与 gt boxes 匹配. 在上图中, 最终有两个框(蓝色)与猫所在框匹配, 有一个框(红色)与狗所在框匹配. 这三个框被标记为正样本, 其余剩下的框都被标记为负样本. (可见负样本数量远远大于正样本数量)
- 损失函数: 边框回归损失(Smooth L1) 和 类别置信度损失(softmax 交叉熵损失) 的权重和.
Model
SSD 会产生固定数量的bounding box, 以及每个bounding box的各个类别的预测概率, 最后会使用NMS算法生成罪最终的检测结果.
多尺度feature map: 在卷积网络的不同卷积层后面添加convolutional feature layers, 并且在每一层中都会进行检测任务.
Convolutional predictors for detection: 每一个添加的特征层(或者在基础网络里的特征层), 都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卷积核产生固定大小的predictions, 如图2所示. 对于一个大小为 $m\times n$, 具有 $p$ 通道的特征层, 使用的卷积核就是 $3\times 3\times p$ , 之后会产生相对于 default box 的预测坐标, 已经每一类的预测置信度. 对于特征图上 $m\times n$个位置, 在对每个位置使用卷积核之后, 都会产生一个输出值. (YOLO架构则是用一个全连接层来代替这里的卷积层)
Default boxes and aspect ratios: 每一个feature map的cell都会与一系列 default bounding box 相关联. 对于每一个cell来说, 模型会预测与之关联的 default bounding box 相对于该cell的偏移量, 同时会预测这些boxes对应的每一类的出现概率. 具体来说, 对于一个位置上的 $k$ 个boxes中的每一个box, 都会计算出这个box的4个相对位移值 $c$ 个类别的score. 因此, 对于一个feature map来说, 总共需要 $(c+4)\times k$ 个卷积核, 最终该对于大小为 $m\times n$ 的 feature map来说, 其输出结果数量为: $(c+4)\times k\times m\times n$.
空洞卷积(Dilation Conv)
采用VGG16做基础模型,首先VGG16是在ILSVRC CLS-LOC数据集预训练。然后借鉴了DeepLab-LargeFOV,分别将VGG16的全连接层fc6和fc7转换成 $3 \times 3$卷积层 conv6和 $1 \times 1$ 卷积层conv7,同时将池化层 pool5 由原来的 stride=2 的 $2\times 2$ 变成 stride=1 的(猜想是不想reduce特征图大小),为了配合这种变化,采用了一种 Atrous Algorithm,其实就是conv6采用扩展卷积或带孔卷积(Dilation Conv),其在不增加参数与模型复杂度的条件下指数级扩大卷积的视野,其使用扩张率(dilation rate)参数,来表示扩张的大小,如下图所示,(a)是普通的 $3 \times 3$ 卷积,其视野就是 $3\times 3$ ,(b)是扩张率为 1,此时视野变成 $7\times 7$ ,(c)扩张率为3时,视野扩大为 $15 \times 15$ ,但是视野的特征更稀疏了。Conv6采用 $3\times 3$ 大小但dilation rate=6的扩展卷积。
https://wx4.sinaimg.cn/mw690/d7b90c85ly1g178tkhu8kj20lc07lgq1.jpg
Training
SSD与二阶段检测方法在训练时的区别: SSD训练图像中的GT信息需要赋予到那些固定输出的boxes上面(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用bounding box的坐标, 还有把类别标签也与每一个box绑定, 这种方法在YOLO, FasterRCNN(只分前后景), MultiBOx中都有用到).
Matching strategy:
只要预测框与gt box之间的 jaccard overlap(就是交并比) 大于一个阈值(0.5), 就认为是配对成功, 反之, 认为是背景.
Training objective:
SSD的损失函数源自于MultiBox的损失函数, 但是SSD对其进行拓展, 使其可以处理多个目标类别. 用 $x_{ij}^p={1,0}$ 表示第 $i$ 个default box 与类别 $p$ 的第 $j$ 个gt box匹配, 否则若不匹配的话, 则 $x_{ij}^p = 0$.
根据上面的策略, 一定会有 $\sum_i x_{ij}^p >1 $ 的情况出现, 意味着对于第 $j$ 个gt box, 很有可能有多个default box与之匹配.
总的目标函数是由Localization loss(loc) 和 confidence loss(conf) 的加权求和得到的:
式中:
- $N$是与ground truth box 相匹配的 default boxes个数(如果N为0, 则将该项loss设为0)
- localization loss(loc) 是 Fast RCNN 中的Smooth L1 loss, 用于对bounding box进行回归, 与Faster RCNN一样, 我们会将真实的gt box坐标值转换成相对于default box( $d$ )中心 $(cx,cy)$ 的偏移量和缩放度, 预测的时候也是对偏移量和缩放度进行预测:
- confidence loss(conf) 是 Softmax 交叉熵loss
- 权重项 \alpha, 默认设置为1.
Choosing scales and aspect ratios for default boxes:
大部分CNN网络在越深的层, feature map的尺寸会越来越小,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减少计算与内存的需求, 还有个好处就是, feature map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移和尺度不变性.
为了处理不同尺度的物体, OverFeat和SPPNet都是通过在feature map上进行不同尺度的pooling, 然后再将这些pooling综合进行获取固定长度的特征向量输出.
SSD采用的策略是使用同一个网络中不同层的feature map, 这些feature map也是不同尺度的, 同时也具有共享参数的好处. 本文使用了 8×8 和 4×4 大小的feature map.
假如feature maps数量为 $m$, 那么每一个feature map中的default box的尺寸大小计算如下:
上式中, $s_{min} = 0.2 , s_{max} = 0.9$. 对于原文中的设置 $m=6 (4, 6, 6, 6, 4, 4)$, 因此就有 $s = \{0.2, 0.34, 0.48, 0.62, 0.76, 0.9\}$
然后, 几个不同的aspect ratio, 用 $a_r$ 表示: $a_r = {1,2,3,1/2,1/3}$, 则每一个default boxes 的width 和height就可以得到( $w_k^a h_k^a=a_r$ ):
对于宽高比为1的 default box, 我们额外添加了一个 scale 为 $s_k’ = \sqrt{s_k s_{k+1}}$ 的 box, 因此 feature map 上的每一个像素点都对应着6个 default boxes (per feature map localtion).
每一个default box的中心, 设置为: $(\frac{i+0.5}{|f_k|}, \frac{j+0.5}{f_k})$, 其中, $|f_k|$ 是第 $k$ 个feature map的大小 $i,j$ 对应了 feature map 上所有可能的像素点.
在实际使用中, 可以自己根据数据集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 default boxes 参数组合
这种多尺度的feature maps策略, 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物体的检测, 如下图, 对于体积较小的猫来说, 它会与 8×8 feature map 的default box匹配, 而对于体积较大的狗来说, 它会与 4×4 feature map 的default box 匹配, 而其余的都会被看做是负样本.
Hard negative mining:
在一系列的matching之后, 大多数default boxes都会被认为是负样本. 这会导致正负样本不均衡问题. 对于, SSD会将所有的负样本按照scores loss的高低进行排序(损失高的优先级在前), 然后每次只选择顶端的负样本进行训练, 负样本与正样本之间的比例为 3:1.
Data augmentation:
为了增强对物体多尺度和形状的鲁棒性, 对于每一张训练数据, 会随机使用下列数据增广技术:
- 使用整张图片
- 采样一个patch (这里的patch我认为就是裁剪子区域的感觉), 使其与物体之间的最小交并比为0.1, 0.3, 0.5, 0.7, 0.9
- 随机采样一个patch
采样的patch与原始图像大小的比例为[0.1, 1], aspect ratio在 0.5 到 2 之间. 当gt box的中心出现在采样的patch中时, 我们保留重叠部分. 在这些采样步骤之后, 每一个采样的patch被resize到固定的大小, 并且以0.5的概率被水平翻转.
实验
- hole filling algorithm??//TODO
- SSD模型对于bounding box的size非常敏感, 也就是说, SSD对于小物体目标较为敏感, 在检测小物体目标上表明交差, 主要也是因为对于小目标而言, 经过多层卷积之后, 剩余信息过少导致的.
- 数据增广对于结果的提升非常明显
- 多feature map对结果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 使用较多的default boxes, 效果较好(但也不能太多)
- atrous: atrous是精度有一定提高, 同时对速度有很大提高(约20%)
Inference time:
SSD会产生大量的bounding boxes, 使用NMS算法只留下top200 (这一步SSD300在VOC20类的每张图像上, 需耗时2.2msec)
上图看起来SSD300比YOLO还要快, 但实际上YOLO的网络层数是24层, 而SSD的层数是12层, 这样比起来有点不太公平( 但是层数多居然精度没SSD高, 这也值得吐槽, 但是个人觉得这是因为YOLOv1的设计比较粗糙, 很多trick没有使用导致的, 所以看看YOLOv2, 和YOLOv3的版本, 结果还是挺不错的)
SSD 中如何计算 default box 的大小
假如feature maps数量为 $m$, 那么每一个feature map中的default box的尺寸大小计算如下:
上式中, $s_{min} = 0.2 , s_{max} = 0.9$. 对于原文中的设置 $m=6 (4, 6, 6, 6, 4, 4)$, 因此就有 $s = \{0.2, 0.34, 0.48, 0.62, 0.76, 0.9\}$
然后, 几个不同的aspect ratio, 用 $a_r$ 表示: $a_r = {1,2,3,1/2,1/3}$, 则每一个default boxes 的width 和height就可以得到( $w_k^a h_k^a=a_r$ ):
对于宽高比为1的 default box, 我们额外添加了一个 scale 为 $s_k’ = \sqrt{s_k s_{k+1}}$ 的 box, 因此 feature map 上的每一个像素点都对应着6个 default boxes (per feature map localtion).
SSD 使用了哪些数据增广方法?
水平翻转, 随机裁剪+颜色扭曲(random crop & color distortion), 随机采集区域块(randomly sample a patch, 目标是为了获取小目标训练样本)
为什么SSD不直接使用浅层的特征图谱, 而非要额外增加卷积层, 这样不是增加模型的复杂度了吗?
FPN: 理想情况下, SSD 的特征金字塔是从多个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图谱得到的, 因此它的计算成本几乎为零. 但是为了避免使用到那些表征能力不强的低阶特征图谱(浅层), SSD 只使用了深层的特征图谱(conv4_3), 同时在 backbone 网络的后面又添加了几层卷积层来提取高表征能力的特征图谱. 但是这样就是的 SSD 错过了那些低阶特征的信息, 这些低阶特征中往往包含了高阶特征不具有的信息, 如小物体的特征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 SSD 对小物体不敏感的原因之一.